2008年11月6日星期四

《茶禅一味》

~~晴天~~

茶与禅的结合是美妙地。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子,所谓开门七件事:材、米、油、盐、茶、酱、醋,一一不可或缺。可见茶的地位在日常生活里的重要性。茶不但是生活上的日用品,也可以是提升精神领域的艺术,所以便有了茶艺的产生。通过茶艺的美学,我们的感官得到了良好的享受,心便能跨进精神领域的第一层面。当心能在享受良好事物及环境的情况下保持平和、柔顺并澄于真、善、美的境界时,这便是道。在由茶道的平和、宁静及寂静里,培养出一种专注而不散乱的心,让心平平地、直直地、不起任何的分别念,此时便能达到..心无所住;茶禅一味的境界。

禅由印度传到中国后,吸收了中国当时的文化及儒道思想,发展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中国禅。茶禅便是借用五根(眼、耳、鼻、舌、身)对五尘(境/物、声、香、味、触感)的顺来培养心的专注(止)。

在整个过程里,可分为四个元素、十二个步骤、六个组别及一个重要点来说明。

四个元素:身体的四个元素(四大),地、水、火、风。地属稳固性、水属湿润性、火属温热性、风属流动性。


十二个步骤:硬、粗、重、软、滑、轻(地)、流动、粘结(水)、热、冷(火)、支持、推动(风)。


六个组别:硬与粗、重与软、滑与轻、流动与粘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1. 硬~~~杯子碰触嘴唇的感觉。
2. 粗~~~嘴唇与杯子摩擦的感觉。
3. 重~~~茶汤进入口腔的感觉。
4. 软~~~茶汤附在舌面上。
5. ~~~茶汤接触舌面的感觉。
6. ~~~茶汤接触舌面后所感觉到的性质。
7. 流动~~~吞。
8. 粘结~~~茶汤滑过喉咙的触受。
9. ~~~呼气,觉察茶香在鼻腔的流动。
10. ~~~吸气,觉察茶香在鼻腔的凝聚。
11. 支持~~~身体坐直,全身放松。
12. 推动~~~去感觉茶气的流动。


重点:
过程中,心不起任何的分别念,五根在对触五尘时不附加任何色彩,没有二次原的对立心,没有喜欢或排斥(不生不灭),没有所谓拥有的或失去的(不来不去),没有增加什么或减少什么(不增不减),没有本来如此后来那样(不一不异),这就是心的本性或称:如来性、本然性、、法性、觉性、真如、唯识、如来藏...等(观)。
茶禅.....是一种心灵醒觉的体验。既不着重在外像上的表现,也不论品茶的高下经验,不刻意追求器具的美,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呈现。是一种自然而不造作的流入,一切都是心的本然。

于新山安心斋,
心泉
07/11/2008

《知恩。报恩》

~晴天~

修行路上,感恩身边的一切助缘,庆幸自己在这条路上能遇到好的善知识,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要选择的道路。好的老师,能指引学生走向正悟的大道;善的同修,在难行的修持路上能互相勉励及扶持。但最难的可贵的要算是父母给以的养育之恩情吧!

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我们都看到佛陀所说的种种比喻,如:父母为了子女所受的种种苦难以及给于子女们的养育恩情,无论子女们用多少恒河沙数的金银珠宝来供养父母或为他们受尽种种残酷的苦行,都不足以回报他们为我们付出的血汗及生命。






我并非出生在一个佛化家庭里,父母和家人也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对于我的信仰及选择走上修行的这条道路,父母与家人并没有多大的反对,尤其是最疼爱我的母亲。虽然她的心里有万千的不舍及难过,但她还是给于我最深的祝福,总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我所做的任何决定。至于父亲,虽然他总是嘴硬,又不懂得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但我知道,他和母亲一样,也是疼爱我及尊重我的决定,毕尽男生总是不太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关心。

自认自己并不是一个乖巧的孩子,总是会让父母操心我的生活。但是学佛以后,我的整个人生思想确实是改变了许多,更懂得看待整个生命。中三那年的佛青之友中学生生活营是我第一次接触佛教,也是我学佛重要的启蒙期,让我认识了正信的佛教并在佛学的基础上打下了稳固的基石。2001年的大专生密集静坐课程(大专静七),让我对佛、法、僧(三宝)生起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也开始懂得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种种的烦恼与习气,清清楚楚地认识了这个“我”。当时的主七和尚程法师以及诸多位禅修指导老师的教导,也让我在修学佛法上,建立起正确的正知见,全面地认识到整个佛教发展的变化及修行的重要性。2002—2006年间,由于不断地参与禅修课程以及进入社会工作后所遇到的种种疑问,我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一团团的疑情,“难道我就要这样过完这一生吗”?我想...我需要的是心灵层面的成长,物质并不能满足我内心的不安与空虚...我发愿,我要在三十岁前作出人生的一大决定。2007年,一个无心安排的邀请,与元宏师兄到金刚乘(藏传佛教)的佛教会所供养一位喇嘛。就这样我与 Lama Samten 相遇了。在短短的会面及交谈里,我完全被这位慈悲、谦虚、博学及庄严的年轻喇嘛所摄受,内心里充满着法喜与及无法形容的感动,直觉告诉我,“这就是我在寻找的老师”。我把自己一心想修行的愿望告诉喇嘛,而喇嘛也很慈悲的答应了我的要求并摄授于我。我知道,我找到了我前方的路途......

接下来所面对的问题就是最亲的父母,他们会有何反应呢?我开始暗示及试探他们的反应,但又不忍心让他们最后一分钟才知道,所以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母亲。我深怕见到他们的难过与不舍,但面对人生的苦惑、生老死、爱别离、怨嗔恚、求不得...诸苦,我必须去寻找及探索内心真正的快乐,我相信,当他们有机缘接触佛法时,他们一定能明白我内心的想法。我相信...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我默默的祝福,愿你们学佛的因缘能萌芽,愿你们的善根能增长,一同探讨佛陀所觉悟到的人生实项。对于你们的养育恩情,我只能努力的走在这条修行道上,这是我对你们最好的回报。感恩你们赐给我美好的生命,让我拥有一个具备修行的暇满人生,你们并没有失去一个我,我也没有把你们给抛弃,请放一百个心,我会照顾自己的。知恩。报恩....我选择用心的行动来回报。这不在外像上,而是在内心的善念里。人并非完美;我选择勇敢面对不完美的自己。

愿我这一点点的修行功德,回向于今世、过去世多生累劫父母及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愿你们具备一切乐及乐因;愿你们能离苦及苦因;愿你们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你们能远离怨嗔亲常住于平等舍之心。


04/11/2008,
于新山安心斋
心泉合十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太平湖影》

好山好水,是太平的一大特色。

太平湖的美,是那绿油油的草地与湖水的交集。他们之间,好像有说不完的故事,彼此都不能分离。


《 绿臂擒波》...是太平湖最具特别的奇景。

年老的雨树,陪伴着湖水度过了多少个年头。


如果有机会北上,不妨到太平湖走走。让心与这片美丽的境邂逅,放松一下心情,你会有不错的意外收获,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修行岂是休闲事》

~晴天~

当我决定把下半辈子的时间投入修行里去时,有些同修及朋友都很赞叹并给于祝福,这点让我深深的觉得自己拥有很好的修行福报。更有朋友表示也想学习打坐及禅修的方法,但就是抽不出时间,所以一直没办法修行。常常我都会听到类似的问题:想学、想修但工作忙,没时间。面对友人这样的提问时,我也只是笑笑的回答说:“有心修,就会有时间,就如饥饿的人会想竟办法获取食物。”但总觉得自己的回答还不够圆满及全面,不能提供友人很好的参考。

午餐后,无意间阅读到圣严法师的《拈花微笑》里的一篇文章‘休闲与修行’,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与大家分享阅读后的感想。


很多人总以为忙于事业的人,无暇修行,有了闲暇,才能修行。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忙人正需要修行,而修行并非无事可做也。说开了,修行无非就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人若无修养,岂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原则(世间法),更别提所谓的心灵高层次的修养(出世间法)。修行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与其他人接触时,能够保持正确的态度与念头。若能时时保持着善念,并能感恩及对一切众生发出慈悲心,就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了。但不幸的是,一般众生的想法是颠倒的,造就出许多的颠倒想,如:“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先发治人”,“强者的生存之道”…….等的概念。所以社会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乱像,人们只懂得想竟办法维护自己,害怕被人伤害,却又不断的伤害他人,心灵也就越来越空虚,常常陷入不安,压力,焦虑等的情绪里。透过修行,能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种种问题,从中加以调整,不让心以烦恼相印,不往错误及颠倒的方向前进。心一旦远离烦恼,人自然就会多一份快乐与自在,也能把这种快乐带给大家。

在无工作的休闲假期里,我们可以善佳的利用这一段时间来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较高层次的选择是参加一些禅修活动,静坐课程等,让心能静滤及放松。这种做法是最直接的,效果也会很好。除此之外,较为普遍性的文化活动如:阅读,听演奏会,游览一些艺术展览会,品茶…..等文艺活动,也能够帮助调和我们的心情。当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五根)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时,只要善佳利用,对调和身心是有一定的帮助。感官得到良好的享受,心情也就能放松,进而拓展到精神领域的层面,心能受摄而不容易散乱。这就是日常中的修行了。若所进行的活动太过刺激或放纵,只会让我们的心更散乱,对心理及生理都不会带来任何意义,只会让烦恼越滚越大。

无明是烦恼舆轮回的推动力,断除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我们的善念,而善念的培养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透视自己的内心,让心由平时的烦恼习气中慢慢转向善念,清净,直心,便能让我们更懂得从容,乐观,自在的迎接每一天的生活。保持及培养善念是一种内心的举动,并不是外在的表现,纵使没有积极的参与一些义务活动,但内心时时提起善念,随喜赞叹他人的善举,悲悯一切众生的苦,就是在发展善念了。这就是大乘佛法重视佛陀的身教多于言教的关系。

修行岂是休闲事;休闲能成修行事,我们没有理由说没办法抽出时间来修行,就从每一天每一个念头开始吧 ,无论工作或休闲,再作出一个动作,一句话或一个想法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反应,先审查自己的念头是否是与善念还是恶念相应,才做出回应。当别人感觉到你的善意,自己就是最大的获益,这是一种无可言语的欢喜。滴水穿石;细水长流,这是我小小的感触,愿与一切有情共勉之。修行不再明天或昨天,而是在每一个当下。


于双溪大年噶玛噶举佛教会
心泉
27-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