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修行岂是休闲事》

~晴天~

当我决定把下半辈子的时间投入修行里去时,有些同修及朋友都很赞叹并给于祝福,这点让我深深的觉得自己拥有很好的修行福报。更有朋友表示也想学习打坐及禅修的方法,但就是抽不出时间,所以一直没办法修行。常常我都会听到类似的问题:想学、想修但工作忙,没时间。面对友人这样的提问时,我也只是笑笑的回答说:“有心修,就会有时间,就如饥饿的人会想竟办法获取食物。”但总觉得自己的回答还不够圆满及全面,不能提供友人很好的参考。

午餐后,无意间阅读到圣严法师的《拈花微笑》里的一篇文章‘休闲与修行’,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此与大家分享阅读后的感想。


很多人总以为忙于事业的人,无暇修行,有了闲暇,才能修行。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忙人正需要修行,而修行并非无事可做也。说开了,修行无非就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人若无修养,岂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原则(世间法),更别提所谓的心灵高层次的修养(出世间法)。修行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与其他人接触时,能够保持正确的态度与念头。若能时时保持着善念,并能感恩及对一切众生发出慈悲心,就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了。但不幸的是,一般众生的想法是颠倒的,造就出许多的颠倒想,如:“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先发治人”,“强者的生存之道”…….等的概念。所以社会才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乱像,人们只懂得想竟办法维护自己,害怕被人伤害,却又不断的伤害他人,心灵也就越来越空虚,常常陷入不安,压力,焦虑等的情绪里。透过修行,能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种种问题,从中加以调整,不让心以烦恼相印,不往错误及颠倒的方向前进。心一旦远离烦恼,人自然就会多一份快乐与自在,也能把这种快乐带给大家。

在无工作的休闲假期里,我们可以善佳的利用这一段时间来进行有意义的活动。较高层次的选择是参加一些禅修活动,静坐课程等,让心能静滤及放松。这种做法是最直接的,效果也会很好。除此之外,较为普遍性的文化活动如:阅读,听演奏会,游览一些艺术展览会,品茶…..等文艺活动,也能够帮助调和我们的心情。当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 (五根)接触到外境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时,只要善佳利用,对调和身心是有一定的帮助。感官得到良好的享受,心情也就能放松,进而拓展到精神领域的层面,心能受摄而不容易散乱。这就是日常中的修行了。若所进行的活动太过刺激或放纵,只会让我们的心更散乱,对心理及生理都不会带来任何意义,只会让烦恼越滚越大。

无明是烦恼舆轮回的推动力,断除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我们的善念,而善念的培养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透视自己的内心,让心由平时的烦恼习气中慢慢转向善念,清净,直心,便能让我们更懂得从容,乐观,自在的迎接每一天的生活。保持及培养善念是一种内心的举动,并不是外在的表现,纵使没有积极的参与一些义务活动,但内心时时提起善念,随喜赞叹他人的善举,悲悯一切众生的苦,就是在发展善念了。这就是大乘佛法重视佛陀的身教多于言教的关系。

修行岂是休闲事;休闲能成修行事,我们没有理由说没办法抽出时间来修行,就从每一天每一个念头开始吧 ,无论工作或休闲,再作出一个动作,一句话或一个想法时,不要急急忙忙的反应,先审查自己的念头是否是与善念还是恶念相应,才做出回应。当别人感觉到你的善意,自己就是最大的获益,这是一种无可言语的欢喜。滴水穿石;细水长流,这是我小小的感触,愿与一切有情共勉之。修行不再明天或昨天,而是在每一个当下。


于双溪大年噶玛噶举佛教会
心泉
27-10-2008

没有评论: